2)第2813章 程某流窜到登州要干的利国利民大事_大唐第一世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吭哧吭哧地朝着青州大都督府治所前进。

  不过,那帮子勋贵纨绔子弟这么一消失,李名将对于这只大部队的指挥自然也方便了许多,毕竟现如今就是他李老汉的一言堂了。

  山东海盐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鲁北滨海区域可谓我国最早的海盐生产地,古文献记载的“宿沙氏”。

  就是炎黄时期在鲁北沿海“煮海为盐”的部落,历代被奉为产盐行业的老祖宗。

  程处弼记得自己看过的一个资料,说的是山东盐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其中山东潍坊、东营、滨州等鲁北滨海区域生产的海盐产量,占到了后世全国海盐总产量的七成以上。

  看看,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以后世的人口数量来计算。也就是说,单凭山东之地沿海的海盐产量。

  完全可以满足整个大唐,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食盐。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不论是北边的高句丽、百济、新罗,还是那一海之隔的倭国,都从大唐大量的进口食盐。

  嗯,这绝对不是瞎鸡儿胡扯,而是有史实根据的。

  倭国莫要看他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这样的海洋国家一般是不会食盐匮乏的。可倭国却不行。

  因为倭岛的温带气候较为湿润,再加上地理位置等因素对海盐的形成不利。

  在倭国诸岛,也就只有九州岛才产盐,产量也不是很高。所以一直以来,倭国就依赖国外进口的食盐。

  甚至在明清时期,由于中华大地禁海运,倭国甚至不得不大量的进行食盐走私。

  程处弼可是记得,在后世倭国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盐进口国。

  而在倭国侵犯中原的那些岁月,食盐同样也是倭国大量掠夺的一种资源。

  汉唐商行和与倭国之间做的生意,多是自己新开发的独门生意,并没有涉及原本的那些海贸商品。

  但并不妨碍汉唐商行了解对倭国以及北方那半岛三国贸易的大宗商品都有哪些。

  至于为什么程三郎把脱贫致富的关注点,放在食盐上,主要还是,原本这青州一带就属于是食盐的主产区。

  在过去,春秋战国之时,齐国正是得益于绵绵不绝的食盐之利,成为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强大诸侯。

  哪怕是到了两汉、甚至在大唐立国之前,胶东半岛的盐产地,绝对是十分重要。

  但是有个问题在于,这里的盐的生产成本,也仅仅只略低于井盐类。

  同样也需要抽取卤水,然后煮海为盐。这个煮字,代表着什么,代表首先得有燃料,还得准备炉灶,还得准备熬煮卤水的盛具。

  可就程三郎所熟知的山东之地的海盐,全是晒盐,所谓的晒盐,步骤不但要比煮盐简单了许多。

  更重要的是,其制盐成本,绝对要比煮盐的成本低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要知道,山东世家林立,他们所依靠的,难道仅仅只是田地吗?当然不是,他们还掌握着大量的盐田,还有大量的劳力,为他们熬盐煮盐,获取极大的利益。

  不过这些,都关程三郎屁事,那些是国家政府部门应该管的,程处弼流窜到登州。

  想要干的就是改良制盐之法,至于那些适合晒盐的地方,嘿嘿嘿……

  请收藏:https://m.my11.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